要闻导读详情

​三大新兴产业引领新发展

  三大新兴产业新事不断。

  1月16日,生物医药产业园一站式客服中心启用,创业者们在园区创业过程中的各类事务,都可以在一站式咨询、受理和对接。

  1月19日园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5月10日-12日将举行“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

  就在最近,苏州纳米城一个月内就捧回了两个荣誉——江苏省科技厅颁发的“江苏省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

  从2007年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园,到2013年苏州纳米城投入使用,再到去年年初率先推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行动计划,园区的新兴产业始终以蓬勃的生命力迅猛发展。据最新统计,2017年园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350亿元、500亿元,增长28%、30%、36%。

十年磨砺 成就最具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一个多月前,园区药企开拓药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普克鲁胺,获得重大新药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立项资助,已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合同书。本月初,百济神州与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生产商之一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就PD-1抗体Tislelizumab达成商业供应协议。凡是关注产业发展的人,不难发现,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近来真可谓是捷报频传,经过十年的磨砺,呈现出了井喷的态势。

  据统计,园区的新增一类新药品种达10个,占全省48%、全国11%,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收获离不开耕耘。自2007年起,园区开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围绕医药研发与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以及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大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度,聚焦自主品牌企业培育。目前,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院士团队9个,国家“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62人。整体企业数超1000家,其中产值超10亿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22家,10家企业新三板挂牌。国内已批准8张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药临床批件有一半在园区。2016年度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非IPO融资前十名中,园区占有两席。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中排名第一,被业界誉为国内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善、成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精耕细作 建设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聚地

  苏大维格的“大幅面微纳图形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大光电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高纯砷烷、磷烷等特种气体的研发与生产;晶方半导体全球首家推出12寸WLCSP封装技术;晶湛半导体突破8英寸氮化镓外延材料制备技术,成为国内第一、世界前三的大尺寸硅衬底氮化镓外延片生产商等等,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突破创新,使得园区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熠熠生辉。目前,园区已成为全球八大微纳领域最具国际代表区域之一,在MEMS(微机电系统)、氮化镓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是全国最大的氮化镓材料与器件产业集聚区。

  早在2010年,园区就率先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确立为战略性产业,建设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世界首个纳米科技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研机构和平台。目前已集聚各类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其中6家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培育了苏大维格、南大光电、纳微科技等一批高端创新企业;引进国内外院士创新创业团队16个、国家“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72人、省“双创”人才71人。已连续举办七届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更是成为全球第三大纳米产业专业展会。

优先布局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源地

  从1月19日“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家企业表示参展意向,当中包括诸如全球人工智能TOP100企业,如滴滴、无比视、软银、科大讯飞、微软、英伟达、思必驰、飞利浦等。知名院校及孵化器如新国大、中科院、启迪科技城也将参展,园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积蓄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目前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近600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拥有国家“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13人,省“双创”人才21人,上海交大等19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园区设立相关专业或实验室;涌现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思必驰、新科兰德;百度、华为、腾讯、苹果、微软、西门子等业界巨头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关产业基地或研发中心,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氛围。去年3月园区在全国开发区率先出台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行动计划和若干意见,优先部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未来,随着三大特色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园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自主培育2-3个千亿级创新产业、1-2家千亿级地标型企业、3-4家500亿龙头型企业、5-6家百亿级规模型企业、50家十亿级创新型企业,集聚科技企业超6000家,引进培育国家“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超200人、科技领军人才超2000人,带动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国际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作者 凌彦

《苏州日报》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