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导读详情

为民企“走出去”搭建平台做好服务

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而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娘家”的全国工商联和各地工商联,为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做了哪些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全国工商联于7月26日-27日在京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工商联系统在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将会采取哪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
       企业迎来“走出去”发展机遇期
        问:请您谈谈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
        孙安民:要充分认识“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已经到了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阶段划分和特征的重要标志。按照他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四个阶段论,中国已达到人均GNP2000-4750美元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阶段。纵观国际,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随着国内产品市场饱和、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各国政府都将对外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强力推动,他们在全球开发资源、拓展市场和配置要素,培育了大批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产业水平等都已具备“走出去”的基础条件。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环境制约、产能过剩、亟待转移、高端技术支撑不强等困难,“走出去”可以有效地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前是我国转变对外开放方式的转折期,“走出去”将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首位,在营造投资环境、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仍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达国家的强国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不仅要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同时也应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是否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果说前30年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后30年对外开放将要依靠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技术、品牌、人才、市场等要素发展经济,同时输出我们的理念、模式、标准和文化。前者推动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后者将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 
       国际经济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国际产业重组的良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复苏缓慢,国际竞争力尚未恢复,对外投资减少;而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化阶段,发展愿望迫切。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并购资产、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境外开发资源、建设大型项目的准入条件相对降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范围扩大。当前正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可错过。
         民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力量
        问:作为中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孙安民:“走出去”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企业看,民营企业在经济实力、技术与装备水平、科技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整体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已经出现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和实力。从行业看,民营企业集中在一些竞争性行业,是我国在成本、技术、质量、市场等方面比较优势显著的产业,同时也是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利用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向欠发达国家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是我国调整结构的有效途径。
         当前民营企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方面受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资源和原材料紧张、环境压力增大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制约亟待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又面临技术创新、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企业,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更多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正在谋划海外发展、蓄势待发。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主体,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具备,愿望强烈,已经到了“走出去”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民营企业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已经从随机、被动、盲目向自觉、主动、战略指引转变。很多民营企业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外投资,有步骤地、系统地获取了国际营销渠道、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等要素,提升企业技术和价值层次,为企业创造竞争新优势,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在对外投资主体中,民营的比重近70%,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快速增加,所占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同时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在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开展了“民间外交”,为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难以实现的。
        民企投资领域和方式日趋多样化
        问:请问民企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孙安民: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和方式日趋多样化。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由早期在境外设立办事处、销售公司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建研发机构、资源开发,再到投资入股、收购兼并、境外上市及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
     一是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和渠道,如浙江康奈集团在欧美多个国家开办300多家专卖店,浙江中小企业集中在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创办特色专业市场,还有的民营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并购国外已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快速进入了国际市场。
       二是以建立加工生产企业,有效规避国内各种不利因素和国际上的贸易壁垒,如万向集团在美国投资汽车零配件生产厂,三一重工在印度、美国建生产基地,淄博兰雁集团在柬埔寨投资成立服装生产企业等。
       三是资源合作开发,如重庆博赛矿业集团在圭亚那收购了铝矾土加工厂和近两亿吨储量的铝矾土原矿,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耐火级铝矾土公司。新华联集团、宏达集团在非洲、科瑞集团在澳大利亚都购买了采矿权或控股资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海外资源供应。
       四是建立设计和研发中心,如华为公司在瑞典、印度建立研发中心,温州的庄吉、法派在意大利设立设计中心等,利用国际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为企业研发和设计。
      五是建立境外产业园区“集群式”走出去。如浙江的华立集团、山东的西北林业集团、江苏红豆集团等已分别在泰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建立国家级经济贸易合作区,这种抱团集群式的投资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抵御风险,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发展机制。 
        六是并购海外企业,如苏宁电器收购日本家电连锁公司(Laox株式会社),成为首个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连锁经营企业。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等。
       另外,还有境外上市融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 
        深入探索和创新工商联服务模式
        问:我们知道,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全国工商联于7月26日-27日在京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请问,工商联系统在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将会采取哪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孙安民:总体上讲,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服务力度和水平与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了解得还不深入,研究得还不够透彻,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工作方式还比较简单,对外联系渠道还比较单一,一些地方工商联工作关系也没有理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走出去”这一大趋势和战略机遇期,积极行动起来,将这项工作作为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服务载体,深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在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中发挥作用。
       一是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深化与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在政策落实、体制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分析企业“走出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针对目前存在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工商联作为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既要贯彻政府关于“走出去”的政策导向、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又要积极向政府反映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企业境外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二是发挥工商联与海外商会及工商界联系广泛的优势,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要加强与国外有关经济组织、商会组织、投资促进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介绍国外投资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潜力、投资项目,推荐可靠的国外合作伙伴。要利用全国工商联任大湄公河次区域工商论坛轮值主席这一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商会的合作,促进各国相互投资便利化,并在明年领导人会议上,直接向各国领导人提出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企业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提高工商联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跨国企业。要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培育企业提高价值链管理能力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与国际跨国公司接轨;吸引和培养一批既有国际化能力又具备艰苦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走出去”储备力量。要鼓励民营企业在国内做强做大的同时,努力在国际产业上取得话语权,这对于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安全发展,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四是引导民营企业成为有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在国外投资,要应对不同文化的挑战,要引导他们遵守东道国的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处理好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学会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与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努力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要注意保护环境,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国家形象和中国企业的整体利益。 
        五是提高民营企业抗风险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海外投资风险较高,世界经济不稳定,给我们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存在着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偿付风险、信用风险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信誉体系尚不健全的风险,
因此引导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要避免盲目性,注意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六是逐步建立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要发挥工商联的网络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国际商贸和投资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非发展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服务,提高出口信用险在民营企业中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咨询、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服务;积极支持全国工商联即将成立的“中国民间国际合作商会”开展工作,使商会成为工商联推动企业“走出去”工作的载体和服务的延伸。
       今后,各地工商联要将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工作纳入今后工作重点,认真研究,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全联与各地工商联要保持上下贯通,协调配合,将“走出去”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工作对我们工商联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我们要在服务理念、载体构建、方法创新、素质提高等方面下大工夫,把握契机,迎难而上,取得工商联工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