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导读详情

创新无国界 但需引线人--江苏力推国际科技合作再造发展新优势

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牵手遥远的芬兰,加入“中—芬纳米技术战略性合作计划”。
5年后,双方合作终结硕果。11月2日,“中芬纳米创新中心”落户园区,首批4个合作项目进驻。
5年来,双方合作领域从单一的纳米技术拓展到纳米、功能材料和制药产业等相关领域。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园区已集聚纳米技术相关企业近200家,实现产值60亿元,同比增长超50%。
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托创新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案例在江苏比比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江苏科技部门从过去引进单个技术项目“解一时之急”,逐渐转变为培育国际科技合作载体,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个,与国外一流大学、著名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转移联盟10个,引进各类联合创新载体10多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梯攀登,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江苏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凿壁借光”面向开放谋创新
只有瞄准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十多年前,江苏抓住改革开放和全球制造转移的机遇,一跃成为开放型经济大省,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全省利用外资创造了1/3的GDP、贡献了1/4的税收、提供了1/4的投资。
但是,当拉动江苏经济的火车头驶入人均GDP5000—10000美元的“爬坡期”后,一方面迎来了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现实命题是:如何以国际化战略创造明天的辉煌?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江苏必须要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创新无国界,但需引线人。”近年来,江苏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叠加两大优势面向开放搞创新,实现创新的乘数效应。
早在2008年,江苏省政府就与以色列政府签署了《关于民营企业产业研究和开发的双边合作协议》,是以色列首次以国家名义与国外地方政府签署的产业研发协议,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省份与外国政府签署的产业研发协议。2011年,双方又联合设立“江苏—以色列产业研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双边企业开展产业研发合作项目。截至目前,中以双方共投入支持经费近8000万元,支持了30个合作项目。
而以色列仅是江苏众多创新国际化的合作伙伴之一。这些年,科技部门穿针走线,编织了一张创新国际化大网。不仅为江苏企业提供“走出去”吸纳国际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将全球创新资源“请进来”,帮助本土企业实现创新升级。
有机硅被誉为“工业味精”,是航空航天、通讯电子、汽车制造等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当今世界五大有机硅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为突破有机硅关键技术瓶颈,宏达公司先后20多次走出国门,对俄、乌两国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建设了“中俄合作江苏有机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30%的利润用于新产品研发,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确保每年开发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002年以来,企业销售和利税以40%以上的速度急骤增长,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温硅橡胶生产商并出口海外,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最强的竞争对手。
“借船出海”整合境外资源
最近,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购买了江阴远景风电开发的“智慧风场”软件,这是中国产品首次打入美国市场;无独有偶,远景开发的4兆瓦2叶片风机在丹麦试运行成功,这种采用局部变桨技术的新型风机,可有效减轻载荷冲击,发电效率至少提升20%!
远景从起步之初就在探索一条创新国际化的企业发展道路。目前,公司已在丹麦建成全球创新中心,在芝加哥建立北美商业运营中心,并广募各路精英,目前公司500名员工中20%是海外专家,世界级杰出创新人才成为远景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名片。
眼下,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像远景这样把研发机构建到海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已超过40家。在全球视野下,创新国际化的典型标志就是一批江苏高科技企业到国外创办、收购研发机构,整合境外创新资源。
省长李学勇强调:推进企业国际化,是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支撑企业在整合境外资源时大胆地“引进来”或“走出去”,省科技厅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了30个江苏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项目。同时实施“软着陆计划”帮助企业在有关国家设立研发机构提供前期联络、协调沟通等服务。
科技部门还先后举办两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率先成立省级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和9个分中心,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拉莫特技术转移公司等10家单位建立技术转移联盟关系,引进英国牛津大学、以色列Sheng-BDO公司等国外一流大学、著名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各类联合创新载体10多家。
“借梯登高”实现创新双赢
不是所有的翅膀都能掀起飓风,“蝴蝶”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有“磁场效应”,江苏做到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的资源要素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流动,已经成为一条普遍规律。
截至2011年底,江苏已吸引建设外资研发机构800家以上,其中独立法人性质的外资研发机构214家。
1998年,芬欧汇川进驻常熟,和很多外资企业一样,看中的是廉价劳力和广阔市场,将其作为一个生产基地。但在随后的十年中,内需和外引双重因素叠加,创新本土化战略浮出水面。2007年公司建立常熟研发中心,以本土化研发带动业务拓展。收效立竿见影,成立不久一举突破了高档铜版纸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技术,为公司创造1000万元的收益。
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政策引导下,推动外资创新本土化。芬欧汇川又吹响了资源整合的号角,2011年在常熟建立了亚洲研发中心,配备纸张、纤维测试、化学、物性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并与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十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成功完成了若干个研发项目,还与南林大共同申请并获得了由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农业废弃物生物精炼项目”,实现了双赢。
研发人员乐观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亚洲研发中心将具备与欧洲研发总部同步创新、同步升级的能力。”
“江苏已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期,具备了在较高平台上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面向开放搞创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才能有效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省长助理、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说。
从2004年开始,江苏就采取省、市合作联动的方式,把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作为开放性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泰州等市对获得确认的外资研发机构给予配套经费支持,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极大推动了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南京2012年推出“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对新引进的高端研发机构最高奖励500万元,目前首批8家世界500强外资研发机构已“尝到甜头”,该计划有望在5年内吸引100家以上“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南京。
借力“外脑”,全球配置科技资源,江苏已开始跻身国际创新体系。据了解,目前在苏80%以上的外资研发机构研发活动集中在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一半以上的外资研发机构与江苏高校院所、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技术溢出效应。

 

记者张晔实习生孙欣沛
《科技日报》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