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导读详情

周颂英:三代捐遗传家风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居民周颂英当选为今年6月的“苏州最美人物”。这与周颂英获得“苏州好人”称号仅隔一个月。虽然连续当选“苏州好人”和“苏州最美人物”,但周颂英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点“烦”:她8年搬了3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为了逃离指责和骂名,这个骂名就是“不孝”。因为,她父母是苏州市首对共同成功捐遗的夫妻志愿者。一些邻居和亲友认为,周颂英让已故父母捐献遗体,这是“不孝”。但是,捐遗已经成为周颂英家的家风,年近五十的周颂英和女儿也是捐遗志愿者。
  为逃避亲戚邻居责怪,8年搬了3次家
  周颂英的父母年轻时曾作为知青下乡。出于为祖国医学事业作贡献的想法,2000年,周颂英的父亲提出了捐遗的心愿。当时别说苏州,就算在全国,遗体捐献也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母亲对她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厚养薄葬’,厚养父母,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希望你也能把‘薄葬’做到。”
  周颂英一开始难以接受父母捐遗的想法,但是,经过和父母谈心,最终,她认同了父母捐遗的想法。不久,周颂英的父母在她从医学院拿来的捐遗志愿书上签了字,周颂英作为执行人签了字,周父、周母成为苏州首对夫妇遗体共同捐献者。
  2006年4月25日,周颂英的父亲去世,成功捐献了遗体。
  令周颂英意想不到的是,她的“麻烦”也来了。“邻居和亲戚都说我不孝,问我是不是没钱给父亲买墓地。甚至有的亲友质疑我真的是把父亲的遗体捐献了么?就没有一点私利在里面吗?”周颂英说,几个邻居和朋友当面责问她“为何不将父亲入土为安”?并要求她将父亲的遗体要回来。周颂英觉得自己很委屈,也很无奈。
  有的邻居和亲戚经常上门责怪,周颂英百口莫辩。当时,周颂英的母亲卧病在床。为不影响母亲,在征得母亲同意后,周颂英于2006年搬离了住了20年的老房子,住到竹辉路一个小区。
  然而在竹辉路这个小区居住了不到半年,亲友们再次上门劝说,不要再让其母亲捐遗,而周颂英的母亲并未答应。“我母亲跟亲友们解释,奋斗了一辈子,就想将自己的遗体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周颂英说。逐渐地,邻居们也知道了周颂英家庭捐献遗体的事情。一些风言风语传到周颂英的耳朵里,无奈,周颂英又一次选择了搬家。
  2007年,周颂英带着母亲搬到了园区一个小区。由于远离原来的居住地,来园区家里的亲戚朋友少了,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2008年5月22日,周颂英83岁的母亲去世。母亲捐遗的坚定信念,让她最终选择了完成母亲的遗愿。
  六七年来,又有很多朋友和邻居知道了周颂英是个“捐遗家庭”,有的邻居又坐不住了。“他们说我们不孝,说跟我们居住在一起很晦气、不吉利。”无奈,周颂英又开始寻找合适的居住地。2014年12月,她搬到园区一处新居。不同的是,前几次搬家是消极逃避,这一次却是“主动出击”,她选择搬到对遗体捐献认可度较高的社区,并积极参与社区的遗体捐献宣传工作。
  “有这么多人悼念捐遗者,气场不一样”
  2006年9月,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苏州市遗体捐献的暂行办法,对遗体捐献的概念作出界定,规范了遗体和器官捐献工作。2010年4月,苏州红十字会捐献纪念园落成。纪念园内的纪念墙上,“生命永恒,光明长存”这八个字是周颂英的双亲和其他捐献遗体志愿者共同的墓志铭。几年来,纪念墙上的名单在逐渐增加。每年清明,周颂英都会来纪念园祭奠双亲,“同样是对着墓碑去扫墓,上香,磕头,那只是我个人对着自己的父母。但是现在每年都有这么多人集体悼念,那种气场完全不一样”,周颂英说。
  周颂英觉得父母的捐遗行为是家里的一种传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她要传承这个传统,也想体现一下她的人生价值。“遗体捐献有6小时的时限,但是捐献器官是掐着分掐着秒来的,一个器官可以救活一个人,器官捐献者的生命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如果妈妈有这个机会捐献器官,你千万不要不忍心,能理解么?”周颂英对女儿这么说道,女儿点着头,哭了。
  现在周颂英的身份不仅是遗体捐献者亲属,同时也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早在2002年,在父母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不久,她也签署了同样的文件。如今,25岁的女儿也成了遗体捐献志愿者。
  组建公益团队,让捐遗志愿者免受伤害
  移风易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周颂英有着深切的体会。随着苏州捐遗人数增多,周颂英组建了一支关爱捐遗志愿者的公益团队,消除社会对捐遗事业的偏见,让捐遗志愿者不受伤害。
  目前,整个苏州市共有捐遗志愿者2700多人,其中园区志愿者达170多人,来自娄葑的志愿者又占50%以上。周颂英在娄葑街道成立爱心团队,促进了那些不了解捐遗的人对遗体捐献的了解,把捐遗志愿者们“串联”起来,维系大家的情感,同时通过逐步试点的方式,将捐遗的理念逐渐向社区普及。
  目前,周颂英正在创业,然而她仍然尽量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她的关爱捐遗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串联”,一点一滴地为捐遗鼓与呼。“我们已经陆续走进30多个社区,并在湖西部分社区进行了试点。”周颂英透露,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顺利。“我们唯一希望的是能得到社区的支持,譬如在他们开展活动的间隙,能给我们留几分钟时间,让我们对捐遗做简短的介绍。”
  获评“苏州好人”和“苏州最美人物”,周颂英说“好有压力”。她说:“这些荣誉并不是仅仅授予我个人的,而是授予整个群体的,是政府和社会对捐遗志愿者的认可。最初我是尊重父母意愿代办捐遗之事,现在我希望社会高度关注一度被边缘化的捐遗志愿者群体。只要对社会有益,我相信自己的路就是走对了。”

记者 张帅
《苏州日报》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