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导读详情

宣卷老艺人张爕兴:弘扬传统真叫好

  脸上布满道道沧桑痕迹,老花镜后的双目不失奕奕神光,言谈间思路清晰话语铿锵,这就是宣卷老艺人张爕兴留给人的初次印象。
  张爕兴,84岁高龄,原车坊独塍村人,现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源社区。老张乳名大男,上学时先生说他命里缺火,故改名为爕兴。他祖上家道殷实,曾有良田50多亩,算得上是村里的富户。至四十年代,连年战祸,张爕兴家道逐渐衰落,学馆停办,为了不荒废学业,张爕兴父亲将年仅10岁的张爕兴送到邻村的私塾继续求学。在十四、十五岁时张爕兴经常随先生王煜良出入宣卷场所,那时他就对宣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好学的张爕兴逐渐学会了说法、唱腔,熟悉了当时几乎所有流行的卷本内容,掌握了上下手衔接技巧。21岁,张爕兴开始跟先生出场配档宣卷,由于他年纪轻、记性好、反应快,一本卷书读三天就基本能背下来,有句老话叫:“说书先生肚里有三本书”,他那时候就已经能背出十多本短、中篇卷书,宣卷时更加得心应手,这比开卷宣唱的老先生都技高一筹。不久,王煜良老先生为了给年轻的张爕兴更大的发挥空间,让他当上手,自己甘当配角,从此张爕兴正式走上了宣卷这条民间传统艺术之路。
  正当张爕兴的宣卷技艺日趋成熟之时,文革到来张爕兴苦心收集的100多本卷书被毁之一炬,其中不乏明清、民国流传下来的手抄本,这令张爕兴痛心不已,从此封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始慢慢兴起,当时的苏州文教局找到了张爕兴想让他去市里发展,但由于家里的种种原因张爕兴未能成行。1983年,已过耳顺之年的张爕兴决定把宣卷这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苦于没有脚本卷书,原先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卷本在时隔近20年后早已淡忘。这时张爕兴想到了自己的老师王煜良先生,经多方打听,终于在马塔村找到了王煜良老先生,凭着多年的师生情谊,王老先生慷慨允诺,将自己收藏的十多本卷书让张爕兴带回家誊写。有了卷书,老张很快召集了一班人开始排练,重新走上了他的宣卷之路。
  由于以前的名气和影响力,张爕兴经常被请到庙会、庆寿、理星宿等不同场合进行宣唱,他的唱艺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张爕兴卷本搜集得也越来越多,现存卷书已达近百册,而且门类比较齐全,但主要都是宣扬“尊老爱老、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张爕兴说表清晰、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吟唱时中气足、韵味浓、曲调变化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会即兴表演,行话称作“立地变”,是指能根据现场情况临场发挥,旁征博引、编唱顺口溜,因此,张爕兴的表演常常能引得听众满堂大笑。张爕兴的宣卷表演不但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在邻近乡镇也有一定的影响,经常会被邀请到吴江、甪直、郭巷等地演出。一次受邀去甪直蒋浦庙会,张爕兴的《十二月花名》《五更洞》等几支小曲一开场就赢得满堂彩,一场宣卷下来周围早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如今张爕兴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记性尚好,二、三十页的卷本照样能胶卷宣唱,一气呵成。每年的重阳节,老张和他的搭档们总要为社区的老年朋友集体祝寿、宣上一卷,为老寿星们带去欢乐,用他的话说:“现在社会真真好,尊老敬老不能少,弘扬传统真叫好。”


编辑 顾轶平 俞新元
2015年11月3日
校对 楚芃